北京残疾预防重点工作已完成规定任务目标的75%
2023年8月25日是第七个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是“预防先天残疾,守护美好未来”。8月23日,记者从北京市第七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活动上了解到,北京市残疾预防重点工作已完成《北京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规定任务目标的75%。“十四五”以来,残疾预防相关责任部门累计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近70项,为北京市残疾预防工作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资料图)
8月23日,由北京市残联主办、海淀区承办的北京市第七次全国残疾预防日主题活动在中关村科学城四季科创中心举办。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北京各类致残因素管控措施有效,残疾预防总体工作稳步推进
据介绍,2022年,市政府批复同意组织实施《北京市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市残联负责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会同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各区政府,共同推进残疾预防工作。市残联依托市政府残工委这一工作平台,印发《
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组织34个部门召开残疾预防工作联席会议,部署安排了65项重点工作任务。
目前,残疾预防重点工作已完成行动计划规定任务目标的75%,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进一步增强,慢病人群筛查管理、全民健身活动等指标稳步向好,安全管理持续加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致残因素管控措施充分有效,残疾预防总体工作稳步推进。扩大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免费筛查病种,增加严重精神障碍门诊免费使用基本药品数量,完善安全生产条例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措施。“十四五”以来,残疾预防相关责任部门累计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技术规范、标准近70项。
主题活动现场,一位残疾人正在咨询无障碍方面问题。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开展残疾预防创新试点工作,在应用创新辅助技术、老年社区防跌倒、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与干预、残疾人健康促进、孤独症全程服务支持、互联网+提升残疾康复服务可及性、道路交通救援警医联动等6个方面,制定工作方案,争取创建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残疾预防服务技术与工作机制。
海淀区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打造残疾人文化发展项目
在主题活动现场,海淀区残联副理事长姚万军报告了残疾预防行动工作情况与文化发展服务项目。
据姚万军报告,海淀区建立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三级残疾预防体系。为适龄人群进行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预防慢性传染病、优生优育、预防先天性残疾、产前筛查、产前诊断等知识的普及,开展婚检中心一站式服务。
同时,积极推进残疾人家庭健康促进行动试点工作,在中国计生协指导和支持下,作为全国十五个试点地区之一,海淀区累计举办促进家庭健康行动各项活动约200场次,受益人群约3.8万人次;开展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试点街镇签约率93%。开展健康咨询服务150余场次,受益人群约6400人次;开展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120场次,直接受益人群(线上及线下)1万多人次,开发制作家庭健康宣传品30多种,家庭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残疾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也初见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紧密结合该区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密切配合残疾预防主题,本着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的原则,设计实施了“大美海淀”文化发展项目。
主题活动现场,专家为群众提供义诊。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该项目是在北京市率先开办的残疾人传统书画技能培训国画培训班,通过聘请国内知名艺术家进行授课,不仅现场创作,还为学员们讲解创作要领、实用技法和鉴赏知识等,让普通残疾人有机会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画的艺术魅力。项目应对残疾人需求,着眼残疾人爱好者零基础普及和文化人才能力素质提升,搭建海淀区特色平台,以创造优质的文化产品来满足残疾人精神文化需求。
两年来,海淀区残联分别在18个街镇温馨家园开办基础书法、绘画、摄影培训班,累计540人参加,培训1620课时;在区残联开办国画、摄影、书法篆刻、读书朗诵、美丽工坊5个150人参加的提升班,累计培训288课时,有40多位国家级、将军级艺术家、专家学者参与支持海淀区残疾人文化发展,组织培训和文化流活动675场;有48名残疾学员成绩优异,作为教师或助教开展教学工作,走上工作岗位;有96名残疾学员参加市级书画展览,42名学员获奖;12名残疾学员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有80多名学员的300余幅作品售出,实现了经济收益92600元;不仅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更展现了海淀区残疾人的亮丽风采。
此外,今天的主题活动现场有残疾预防工作成效展示、人工智能科创产品展示、专家义诊、法律服务咨询、无障碍与残疾预防讲座、残疾人书画摄影展等内容,多方位、多层次展示北京市残疾预防工作成果。出席活动的领导向残疾人代表赠送《残疾预防指导手册》和《残疾预防知识库》,帮助大家了解残疾预防基本要素,提高对遗传和发育、疾病、伤害等致残因素防控及残疾康复相关知识的认识,让每个人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成为残疾预防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