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古今 四川爱乐乐团原创交响乐作品《本草》亮相国家大剧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一场令人惊喜的演出,仿佛听见本草破土而出、蓬勃生长的声音,充满希望和温暖的力量。”4月16日晚,四川爱乐乐团携手著名作曲家叶小纲、青年指挥金郁矿,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顺利上演第一部讲述中医药文化的大型原创交响乐作品《本草》,用一场高品质的演出,与乐迷共赴春天之约,为国家大剧院第八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厚植文化底蕴、再添诗意新章。
《本草》以交响乐的形式描绘了本草中药的不同意象和生长态势,似春日的绵绵细雨,催生万物复苏。作品分为《上阳春·岐黄润天府》《一叶秋·亦药亦芳华》《灼灼花·杏林代代传》三个乐章,以快-慢-快的整体节奏渐出,既契合交响乐的基本构思逻辑形态,又体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演出现场年轻观众居多,掌声热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观众表示观看本次演出是一次非常新奇的体验,通过中医药和交响乐的文化碰撞和所有演奏员的表现,让大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此次演出的乐团首席,四川爱乐乐团副团长王小毛也认为此次四川的作品能够走进国家大剧院,首先是作品的成功,“叶小纲老师为四川爱乐乐团创作的《本草》,色彩丰富,结构极富有张力。既具有优秀的创作手法,又具有很好的可听性。”
其实,看似不相关的“药”和“乐”能结合在一起只因其本身就一脉相连,传说黄帝当年把蚩尤打败后,为了治愈受伤的士兵,就做了一个金属钟形的东西,即现在所说的乐器,用它的声音将士兵“复活”。仓颉造字时根据乐器形状创造了“樂”(乐)字,象征可以治病的声音或乐器。后来人们发现很多植物也可以用来治病,于是在“樂”(乐)字上面加了一个草字头,成了“藥”(药)字。作为5000多年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医药自古就有移情易性治病之说,通过五乐调神养性,保持心情愉悦。《黄帝内经》曰:“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此人之与天相应也?”元代朱丹溪也提出“乐药同功”,认为音乐如药物一样,可用于治疗疾病;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音乐“可以通天地而和神明”;清代名医吴师机主张:“看花解闷,听曲解忧,有胜于服药者矣。”
中医和音乐,交织千年,见证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西方交响乐如何跨界表达、创意呈现东方文化意蕴,四川爱乐乐团给出亮眼答卷。在受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创作该作品时,四川爱乐乐团和作曲家叶小纲就多次前往三台县麦冬基地、羊山中医药康养基地等地实地采风,深入了解了中医药文化、历史及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情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叶小纲表示,“‘本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株本草植物或者标本,都如同美丽的画。我尝试用音乐语言去描绘和表达,构建‘本草’和谐共生的美学大观。”
交响乐和中医药的融合,并不是四川爱乐乐团第一次跨文化的尝试。“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四川爱乐乐团深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四川爱乐乐团团长王晴介绍,近年来乐团立足本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创作了大量以四川人文风情、民俗文化为题材的交响乐作品。《锦绣天府》气势磅礴,写意壮美河山;《长征》气韵恢宏,展现家国情怀;《少陵草堂》以诗入乐,追溯千年风雅。2018年,乐团参加国家大剧院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倾情演绎原创作品《四川音画》,从自然风光、当代人文风貌和多民族的民俗风情三个角度,立体展示了四川地域悠久的历史文化。2019年,意大利热那亚国际青年音乐节上,乐团压轴出场,以乐代说,在欧洲上演《凉山风情》《岷山无语》等富含四川音乐元素的中国交响乐,直抵心灵,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起到积极作用。